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,带动了巨大的充电站建设需求。进入2020年,随着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,更推高了社会建设充电站的热情。各地纷纷出台支持政策,甚至补贴政策。
新建充电站需要有合适的场地。公交专用充电站的建设只要紧靠公交站场、线路沿线寻找空间足够、土地合规的空地就可以,但社会公共充电站不行。
社会公共充电站的选址,除了空间、合规的基础条件,客流是最核心的要素。有足够多的外来充电客户充电站才能实现盈利。
充电本质上是一项到店服务,而到店服务是有服务覆盖范围的,覆盖范围以外的客户不会来消费。充电站根据规模对应的覆盖范围在3-5公里。 上规模的充电站,超过70%的固定资产投入,都是如地面硬化、高低压土建、变压器等不可动产,一旦投入,就不能再回收。因此,建设前的投资调查非常重要。 在业内,凭经验、凭感觉建站是普遍现象,但这样的投资决策是不稳健、不可持续的。如何能较为科学的进行尽职调查,降低投资风险,应当是充电站经营者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。 刚好,这几天热度非凡的瑞幸咖啡"自爆"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。作为一名吃瓜群众,除了吃造假本身的瓜外,作为事件源头的一份89页的浑水做空报告同样看点十足。 图片来自网络 浑水的这个空看报告调查周密、数据详实、测算精确,跳出瑞幸咖啡造假本身,我们能从这份来自顶尖第三方咨询公司的看空报告中,了解并学习专业调查公司是如何组织一项调查、如何收集数据、如何推导调查结论,再应用到充电站投资评估中。 我们做充电站投资尽调,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呢? 其实也是如上几个重点:如何设计调研、如何执行调研、如何进行分析。在设计调研时,我们应当先周全考虑。我们的最终诉求,就是希望得到结论,某一充电站投还是不投。通过反向推演,我们能建立一个基本的调研框架。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清晰的思路,能让我们在诸多头绪中理清调研的关键点。如果没有充分思考,盲目地开展调研,那你得到的,将是来自一线调查员的一大堆无边际、开放式、个人情感浓烈的感性描述。这不是我们期望的。 同时,我们组织调研时,需要有明确的调研流程、调研指引和统计记录表格。尤其是多人、分组调研,清晰的要求能规避个人统计的感性差异。 在调研前多做一分钟准备,就能节省现场调研十分钟,节省后期推导结论至少二十分钟。除了现场调查,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也是必要手段。多维度的数据更能反映真实情况。比如利用地图软件查询充电站覆盖范围、周边的建筑分布,利用第三方/竞品平台查询周边竞争情况,利用企业信用系统查询合作方征信,利用信息公开系统查询地块属性等等,都是非常常用的调研途径。充电站的调研相对简单,没有那么繁杂,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调研深度的需求,创新各种各样的方法。为了得到一手的真实数据,有时候笨方法才是好方法。得到想要的数据后,需要进行分析。在写尽调报告时,需要紧扣一个初心:这个充电站能不能投资?因此,我们折算日充电量、日流水的时候,对应需要有几条衡量标尺,如现金流平衡线、盈亏平衡线、三年回收平衡线、五年回收平衡线等。当我们通过已有项目的运营情况去校验测算模型时,测算模型能不停的修正,我们今后的预测才能越来越准确。 凭感觉、凭经验的投资是很难持久的,通过尽量充分、量化、结构性的调研,能有效规避风险、提升投资质量。 瑞幸造假事件还在陆续发酵,今天又有不少靠近瑞幸的人出来自爆内幕,大众逐渐从”看热闹不嫌事大“到开始反思瑞幸带来的启示、教训。对于充电桩行业,也能从瑞幸身上思考关于现金流、关于烧钱补贴、关于未来故事的种种。